媒体报道
早康朱彦华这样说:只有产业升级才能破解枸杞行业难题
日期:2019-10-24浏览:

编者按:10月21日,《新京报》在第A12版“深读”栏目整版刊文《宁夏中宁枸杞市场乱想调查:外地枸杞“混”卖 个别商贩制“毒”枸杞》,明确指出部分外地“三无”枸杞贴牌变中宁特产,硫磺熏、亚钠泡,“毒”枸杞残留能损伤人体肝肾等。随后,大量媒体开始转载,并纷纷使用了“宁夏枸杞地下加工黑幕”等标题。一“毒”激起千层浪。短时间内,宁夏枸杞行业管理部门、龙头企业负责人纷纷发声,热烈讨论,其中不乏部分企业家批评政府管理部门缺乏作为,言辞激烈。10月22日,中宁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强中宁枸杞市场监管的通告》,从市场交易、包装使用、产品标准、商标使用、溯源标识等方面集中明确要求,并提出了监管意见,公布了举报电话。一周来,宁夏枸杞管理部门四面出击,利用各媒体平台发声,为宁夏枸杞正名,弘扬正能量。比较有代表的宣传是:光明日报,10月22日,《宁夏中宁:从源头保证枸杞质量安全》;宁夏广电新闻,10月23日,《中国中医专家为宁夏枸杞药用把脉》;中国食品报网,10月24日,《宁夏中宁订单农业确保枸杞质量安全》;宁夏日报,10月25日,《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宁夏枸杞以精细化分工探新径》,等。作为从事中宁枸杞经营20年以上的第一代企业家——早康枸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彦华,见证了宁夏枸杞行业产业化发展的全过程。10月25日,就当前枸杞行业的有关问题,笔者对朱彦华进行了专访。他认为,目前枸杞行业的乱象背后,本质原因是产业尚处于低层次,不仅产业供给侧处于较低层次,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尚未有效开发出来,枸杞行业企业应更多的将力气花在产品升级、创造新需求上,产业升级是破解行业难题的唯一出路。

本文是记者根据对朱彦华专访的内容整理。

记者:朱总你好,最近几天,媒体报道了中宁枸杞市场的乱象,提到了“毒”枸杞和假冒中宁枸杞的现象,请问对这样的现象你怎么看?报道中提到的这类现象在枸杞行业普遍吗?

朱彦华:这个报道一出来,我就看到了,我认真读了读,记者的采访是比较片面的,硫磺熏和亚纳(记者注:加工过程中使用焦亚硫酸钠,具有漂白作用使烘干的枸杞颜色更鲜亮,同时还有防腐作用,也可起到防虫的效果)是个老问题了,在一些分散经营的农户中存在,但在产业化品牌企业和与品牌企业合作的合作社及农户中基本很难存在,这种非法添加和处理已经代表了落后的生产能力,早已经被品牌企业淘汰。产业化生产已经是中宁枸杞乃至宁夏枸杞的主流,尤其是核心产区的产能基本上被品牌企业完全主导了,生产中违法添加对品牌来说不但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会承担巨大的风险,企业是能够很简单计算明白这个风险账的。消费者现在可以很方便的在京东、天猫上各品牌旗舰店里购买到知名企业的产品,价格也很实惠,记者所报道的内容从效果上是有些危言耸听了。

记者:那朱总你怎么看中宁枸杞被外地枸杞掺假现象呢?

朱彦华:近年来,外省区枸杞的种植面积在扩大,前期我们中宁和区内的枸杞种植者甚至到外省包地种植,最近几年省外几个县大力的推广和扶持枸杞种植,全国枸杞的产能扩大了很多。的确有一些外地枸杞流入中宁枸杞市场进行交易,具体的有多少我不掌握这方面的数据,但据我的了解,中宁县从事枸杞产业化经营的品牌企业,多年来经营都比较稳定,本地原材料基地基本与企业的经营规模是匹配的,没有必要从区外的枸杞产区进货。中宁县对使用中宁枸杞证明商标是有很严格管理的,从事枸杞商贸的一些没有自主品牌的企业,根本没有资格使用中宁枸杞的证明商标,现在主流的渠道他们是进不去的。我认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中宁枸杞是一个地理产品的概念,因为中宁行政区域的限制,只能在中宁县的行政区域范围使用,但使用现在的行政区域概念框定一个地理产品概念好像也存在一个可以研究的地方,和中宁县相邻的区域是否也具有同中宁类似的气候特征和地理条件,也适合宁夏枸杞的生长?这是需要科学家来研究的。

宁ICP备18000612号  Copyright ©2011 (版权所有)早康枸杞股份有限公司  宁公网安备 64052102000099号